90年代原油价格_90年代原油价格走势图
1. 矿业经济和矿产品贸易1
2.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3.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4.原油期货涨停是多少个点
5.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6.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变化
一般来说元币值升值则原油价格下跌,美元币值下跌则原油价格上涨。美元上涨可以对原油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上面我也说过影响不是主要的。也有原油和美元的同步上涨的,由于原油是以美元计价,所以原油和美元通常是呈现负相关,美元走强将会使原油价格承压。但由于此轮油价上涨的态势较为强劲,因此美元和原油的负相关性体现得并不明显。首先,通胀套利交易导致当前原油和美元同步上涨。这一套利行为先推高油价,使通胀预期升温,再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看多美元。其次,中东地缘频发,区域局势不稳定,不断助推油价上涨,这背后均有美国政治力量参与。我们认为中东局势高度复杂,沙特和伊朗矛盾、以色列和沙特矛盾均有可能造成地缘政治紧张,推升油价上行风险。下面我们来说说影响原油的八大因素:
石油,也称黑色金子,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有着广泛的用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石油的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市场面上也是美元计算,
1.突发的重大政治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举例;总统大选、高层***突然去世或者辞职、战争。。。。
2.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举例;每周三美元是有库存变化。
3.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IEA的26个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
举例、两个组织的讲话、政策、增加或者减少产量。
4.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举例;地区国家的投资趋势、跟政治跟利率有直接关系
5.汇率变动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弱相关的关系。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
举例;石油交易多数还是以美元结算、美元跟非美货币汇率会影响石油价格
6.异常气候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举例;供求关系
7.利率变动
在标准不可再生模型中,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未来开价值相对现在开价值减少,因此会使得开路径凸向现在而远离未来。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速度下降。
举例;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利率变动 美国 中国 欧洲央行
8.税收政策
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间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间减少会改变开顺序的决策。和不征税相比,税收最终还是会减少任意时点上的净收益,也就减少了相应时期开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
矿业经济和矿产品贸易1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3~1985年)
1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的1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内阁的《新长期经济》,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 第二、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干预,尽管有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或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1.矿业经济
矿业是智利的支柱产业。1996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超过7%,而通货膨胀率从1989-1990年间的30%的历史最高纪录下跌至1996年的5.5%。智利的六年任期目标是实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50%。1996年已达到4700美元。如果智利的经济能继续保持目前这种良好增长势头,那么可以预见未来的10年内,智利将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目前,智利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左右。1998年智利进出口总额为322.86亿美元,其中出口148.95亿美元,进口173.91亿美元。出口铜精矿119.8万吨,粗铜15.7万吨,成为智利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整个90年代,掘业的出口约占智利出口总值的45%~50%,而其中的82%来自铜工业,而铜出口收入几乎占全部出口收入的40%。
除Codelcp公司、Enami公司、Enacar公司(国有煤炭公司)和Enap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外,智利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私有化。目前智利正在对关于出售Enami公司、Enap公司的可行性进行磋商。
智利拥有世界上约30%的铜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该国铜产量已超过整个西方国家产量的1/4,据估计2000年铜产量将达450万吨,比1995年增长80%。此外,智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硝酸钾和硝酸钠生产国(1998年硝石产量88.17万吨),第二大铼、锂、碘(1998年产量00吨)和钼生产国,第五大硒生产国,第八大银生产国和第九大金生产国。全国矿业创造的总价值超过国家GDP的8%,矿物原材料出口总额超过78.5亿美元。
智利的矿和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其北部地区,尽管其南部地区也具有一定规模良好的潜力,例如在南部Fachinal地区新发现的一座大型金银矿床。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当智利开始勘探世界级的铜矿,并且在3~4年中,至少就有一个重现时,智利就被看成是世界上的超级矿业大国。
智利是世界最大的铜生产国,1998年精铜产量380万吨,主要产自北部的第Ⅱ区。智利斑岩铜矿床储量巨大,因此这个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的地下坑和露铜矿山。
1998年,智利黄金产量达到45吨,仅次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世界第10大产金国;仅次于巴西和秘鲁,位居拉丁美洲第3。预计1999年黄金产量将超过55吨。
智利有三大国有矿业公司,它们是:Codelco,最大的国家铜公司;Enam,具有支持中小矿山的职能;Enap,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
Codeleo 1998年的铜产量增长13%,达到精铜150万吨,包括从拥有49%股份的埃尔阿布纳(ElAbra)返回的份额铜,占全国产量的40%。增量的大部分来自于Radomiro Tomic矿山新投产的部分,以及安迪纳(Andina)扩建的部分。在智利现行法律条件下,Codelco必须直接向军队服务部支付毛销售额的10%。这导致Codelco当年的总利润从19年的330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1998年的570亿美元,而军队取得的收益则高达2180亿美元。
Codelco开发新矿山坎帕米恩托安迪戈(Campamiento An-tiguo),而关闭埃尔萨尔瓦多,这项已在1999年2月份宣布,尽管开始执行日期由于铜价过低而尚未确定。一个月之后,Codelco又宣布对进行修改,并对丘基卡马塔冶炼厂加以扩建。但该项几乎使该公司精铜产量翻一番,从65万吨/年增至120万吨/年,预算费用约为2亿美元,同时建设特尼恩特冶炼厂制酸厂,增加费用6200万美元,预计到2001年,将日产硫酸2350吨。
由于削减企业负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Codelco铜的平均生产成本由19年的0.49美元/磅又降到0.45美元/磅,降幅达8%。1998年,该公司共消耗投资款6.75亿美元,,其中有2.91亿美元用于安迪纳扩建工程,还有2.15亿美元用于环保工程。技改工程已见诸报道的款项为2380万美元。
与Codeleo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开发以获取最佳收益相反,Enam的任务是支持中小矿业公司的发展,它没有直接的矿山作业但却是按补贴价格提供选矿设备(4座铜工厂Matta、Eesalsdo、Valenar和Taltsa以及Vina del Mar附属Ventanas冶炼厂)。例如,1999年Enam不得不依法按0.85美元/磅含铜量的价格收购小矿山的铜精矿,对中型矿山,则为0.71美元/磅,如果铜价还未升高到0.65美元/磅以上的话。生产者按这种途径获得的补贴,当铜价上扬时,理论上是可以偿还的。许多中小矿山在这一期间加强了管理,正常生产得以维持。
目前这些超大型的勘探项目竞争更加激烈,规模更加扩大。例如,最近的Collahuasi和EL Abra两大项目,共计投资接近20亿美元。另一些超大大型矿床也有望被发现,但它们的埋藏也许更深,这样会增加其勘探和开发成本,且硫化物沉积型矿床的发现数量有较大的增加趋势。
尽管有人认为智利的贵金属勘探工作已经在走下坡路,但它仍是一个重要的金银生产国。国家矿业协会(National Mining Society,Sonami),在今年早些时候规划设计的一项工程,将会使智利本世纪末银的产量增长10%,达到120万盎司。智利是第一个摆脱经济和政治混乱的拉丁美洲国家,尽管人口较少,国土面积较小,但自80年代晚期以来,智利一直作为外国人在拉丁美洲从事工商任务的稳定阵地和典型避风港而起着重要作用。
在90年代,矿业为智利的出口提供了45%~50%的价值,其中82%是来自于铜的销售。1995年私营铜矿出口超过了国营的Cokelc公司,从那时起,两者之间的差额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扩大。国家矿业服务咨询公司(Sonaami)预测到世纪之交私营部门铜矿公司总产量将达300万吨左右,相当于智利铜总产量的2/3。
表2 智利主要金属矿山产量 单位:万吨
Sonam还预测,1999年智利矿业生产将增长1%,铜产量将增长14.6%,达到420万吨。1998年智利的外国投资比19年增加6.4%,达到65.5亿美元,其中有26.1亿美元是投入矿业。
在智利的金属矿业中,铜矿产值居首位。大多数铜矿生产单位可以完成从选矿到冶炼铜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并且能够回收钼、铼、金、银、碲和硒等产品。铁矿工业在智利矿业经济中居第2位,各铁矿公司及钢铁公司在开富铁矿时生产的铁矿石、铁球团矿及冶炼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要外,还有一半可供外销。贵金属矿业生产得到和外资企业的重视,原生矿和伴生矿的贵金属产量之和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铅锌矿山的开已进入晚期阶段,铅产量大幅度下降,锌产量近几年只能保持一般水平。
(1)铜
智利的铜矿工业多为选冶一体化的生产企业。还有一些个体矿的小矿山将矿石销售给矿业公司,由矿业公司进行选冶,生产粗铜或铜金属制品。智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据全国地质和矿业管理局统计,1998年全国生产的矿山铜含铜总量为388.7万吨,比1988年(145.10吨)增加了154%。铜的总产量为当年世界总产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智利矿山铜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38.26万吨,比上年增长18.9%。
智利几个最大的铜矿山基本上掌握在国营的Codelco公司手中。1999年智利铜的现金生产成本为0.39~0.45美元/磅,总成本约为0.60美元/磅。Codelco公司铜生产的总成本为0.6美元/磅,较1998年每磅下降0.09美元。阴极铜的成本下降幅度更大,由1998年的0.64美元/磅下降到0.56美元/磅。Codelco公司铜的现金生产成本则由1998年的0.45美元/磅下降到1999年的0.4美元/磅。
(2)钼
智利的钼矿多为铜钼共生矿,单一的钼矿很少。1998年全国矿山生产钼金属量为2.55万吨,比19年(2.13万吨)增加19.7%,占世界钼产量的17.9%。钼是从铜矿山伴生矿物中回收的辉钼矿精矿。1992年丘基卡马塔铜矿生产中回收钼10203吨,特尼恩特矿2443吨。原生钼矿山多为小型矿山(如科帕圭尔钼矿),回收的钼只占全国钼产量的15%左右。智利铜公司的各矿山冶炼自产的钼精矿,钼金属公司收购其它矿山生产的钼精矿,生产氧化钼和钼铁。1999年,智利矿山钼产量2.73万吨,比上年增长7%。产量位居美国和中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3)硒和碲
1992年智利生产硒40吨,居世界第3位;生产碲5.5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5.4%,居世界第1位。智利的硒和碲是从铜矿山的粗铜电精炼产出的阴极泥中提炼的,阴极泥中平均含硒10%,含碲3%。主要生产企业为智利铜公司,它设有阴极泥处理厂,负责回收硒和碲。1999年智利生产硒5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9%,居世界第4位。
(4)铼
铼是智利铜矿山的重要副产品。1992年全国铼产量为11792公斤,占世界总产量(31293公斤)的37%,居世界第一位。智利的铼来自斑岩铜矿床中辉钼矿,为类质同象矿物。从焙烧钼精矿产出的含铼气体中用溶液萃取方法回收液态过铼酸铵(含铼69%)得到的。铼的主要生产企业有钼金属公司和智利铜公司,1992年钼金属公司生产铼8164公斤,智利铜公司生产3628公斤。丘基卡马塔矿山公司从1992年开始焙烧钼精矿回收铼。在低氧钼(MoO2)生产中用减氧焙烧法可回收精矿中36%的铼,在三氧化钼生产中用全氧焙烧法可回收精矿中68%~77%的铼。1999年智利生产铼14.7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4.2%,居世界第1位。
(5)金
智利1998年生产金43.8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9%,居世界第13位,比1988年的20.6吨增产112.6%。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建的原生金矿床投入开,如拉科伊帕金矿的产量占增产数量的一半。智利的金有从原生金矿出的,也有铜矿、银矿和铅锌矿山生产的副产品。据1990年统计,智利金的总产量中,从原生金矿山出的占72.6%,从铜矿山和其它矿山生产的占27.4%。原生金矿多为中小型矿山,分布在Ⅰ-Ⅵ区内,砂金矿山有84个,遍布全国各地。1999年智利生产黄金45.6吨,比上年增长4.1%,居世界第12位。
主要金矿山有因迪奥金矿(Indio,加拿大拉美矿业公司经营),皮托尔卡布朗斯金矿(Petorca Bronce,智利私人公司经营),丘基里莫帕依(Chopuelimpie,公私合营),韦索金矿(Hueso,私人Homestake公司经营),拉科依帕金矿(Lakoipa,外国合资企业经营),圣克里斯托巴尔(San Ceiatobal,Niugini公司经营)。
智利金矿有很大增产潜力,原因是不少金矿山,例如LaCoipa、El Refugio、Pascua/Nevada、Marti/Lobo、Elpenon、Codelco,近年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或扩建。据22个矿山的预测,到2003年,智利黄金产量将达到71.5吨,比1999年增长56.8%。
(6)银
1996年智利生产银1130吨,19年为1088吨,1998年为1336.8吨,占1998年世界银总产量的8.2%,银产量居世界第四位。智利的银作为铜矿山和贵金属矿山的副产品回收。智利铜公司所属各矿1992年顺便回收的银为223910公斤。埃斯孔蒂达铜矿山产银77300公斤,拉科伊帕金矿产银496000公斤,因迪奥金矿产银51000公斤,白山铜矿产银50000公斤,丘基里莫帕依金矿产银13000公斤。各矿山使用电精炼方法从粗铜或精金锭的阴极泥中回收银。1999年智利生产银1379.9吨,比上年增长3.2%。
2.矿产品贸易
智利是拉美较早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广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既是智利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外交工作的战略重点。1996年,智利以联系国身份加入了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之后,又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拉戈斯2000年3月执政后,继续奉行多元务实的外交政策,把推进自由贸易作为开展经济外交的重点。一年来,智利在一系列“单边对多边”的谈判中表现十分活跃,在努力争取作为正式成员国入盟南方共同市场的同时,又与中美洲共同市场谈判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同欧盟就订立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4轮谈判。智利于2000年12月开始同美国举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在推进自由贸易战略的过程中,智利根据本国国情,取了“以小换大”、“抓大放小”等做法,即以国内小市场换取国际大市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矿业对外开放中,智利主要抓以铜为主的矿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智利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国际贸易。智利中央银行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智利对外贸易继续呈高速发展的态势,出口额增加了16.3%,达181.58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从国外的进口额增加了20%以上,达到了167.31亿美元,贸易顺差14.27美元。
智利出口市场分布广泛,亚洲和欧洲是其最大的区域市场。2000年对亚洲的出口达到56.17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1%。美国是其最大的贸易国,19年对美出口占智利出口收入的17%,其次依次是日本、英国、巴西和中国,2000年向上述5个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0年向中国的出口额达到9.07亿美元,增长了152.7%,其中主要出口产品为铜、纤维素和鱼粉。
铜及其副产品是智利传统的出口矿产品。1999年智利出口铜共计423.7万吨,占世界铜出口总量的40%(见表3)。Codelco公司在智利出口收入中举足轻重。过去的6年中,Codelco公司年平均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收入的18%,占GDP的3.4%,占收入的8%。19年仅Codelco公司就出口140万吨铜精矿,收入达27亿美元,其他公司出口铜4.44亿美元,出口铜的副产品收入3.29亿美元。铜及其副产品出口收入共计34.73亿美元。除铜外,智利出口的其他矿产品还有钼、金、碘、铁矿、铁矿球团、银、硝酸钠、碳酸锂、氧化钼、硝酸、钾盐和锌等。近年来,硝酸盐和碘的出口迅速增长。智利出口的60%以上的矿产品是通过安托法加斯塔、阿里卡、Chanaral、Coquimbo、Iquique、San Vicente、Talcahuano和Valparaiso港口出口的。
表3 近年智利各类铜矿产品出口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Aug.2000
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智利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量持续增长。过去10年中,石油需求翻番,而产量却下降了2/3,因此,智利90%石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阿根廷。2000年国际市场油价飙升,致使智利进口石油产品的开支猛增。1999年智利天然气消费量为33亿m3,其中20亿m3从阿根廷进口。原油、油品和天然气分别通过3条长785km、755km和320km的管线运送到消费中心。近期内一条直径4.1m、长450km的管线将把阿根廷Puesto hernandez油田的油运送到智利的Talcahuano,并在阿根廷的Neuquen气田至圣地亚哥之间修建一条长1200km的天然气管线(Minerals Yearbook19)。
智利缺煤,尤其缺乏炼焦煤,因此每年需进口炼焦煤400万~500万吨。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近期关于燃油附加费上涨的传闻再次“不幸”被证实,而且上涨幅度、时间均超出此前所有预期。昨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国内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9月1日起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航线由30元调整为6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60元调整为100元,这比上次调整附加费后规定的执行期限(10月10日)提早了40天。
资料;
对于油价的飞涨,很多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认为是石油供不应求。但是有关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石油是供大于求。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每天供大于求约30万桶;第二季度全世界原油日产量为8190万桶,平均日需求8040万桶,日供大于求150万桶。2005年年中,“世界石油日供应量约8400万桶,日消费量约8300万桶”(梅新育《中国没有定价权》《世界知识》2005.15),日供大于求量也达100万桶。所以,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不是石油供不应求,而是其它因素所致。实际上,造成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油的投机炒作,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的下跌,21世纪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
近八、九年,我国以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住房价格飞涨,其最重要原因是房产商和把房屋作为期货投资的“投资者”们的投机炒作。大量没有居住需求,但要投机歉钱的“投资者”将投机资金投入房地产,使投机资金与购房居住的购房资金之和大于正常情况下购买居住房所需资金量,人为地造成需求旺盛,使房价大升。同样,近几年石油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石油期货的投机。所不同的是,对石油投机的力度比对房地产投资力度更大。2004年8月18日的《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国际原油市场风高浪急》的文章,该文章写道:“投资者想从油价的涨跌中大赚一把的投机行为,也对油价的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游资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期货的倒买倒卖,谋取高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是现货交易量的好几倍。据估计,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到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都是套利的人。长期跟踪国际原油市场的亚太博宇公司研究员陈光远说:‘在几年前,美国基金在石油行业中所占比重大约在7%到8%,这个数据是5年前的。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在国际石油价格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4。’”据该文可知,两年前,投机的“投资资金”已远超过因为“真正的需求”而购买石油的资金,两部分资金之和,造成在石油流通领域内资金大大多于购买这些石油所需的资金量,即造成该领域的“通货膨胀”,原油物价上升。如前所述,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这意味着原油一天内要被投机商们倒手几次。价格上涨期间,房屋倒手每倒手一次,一般房价就上涨一次。同样,价格上涨期间,原油倒手一次,一般石油价格也就上涨一次;倒手几次石油价格就上涨几次(只有少数时侯的倒手是获利回吐,价格下跌)。“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当一种产品的购买,每天只需40亿美元时,却涌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成为常态。所以,石油价格是以炒家们投机炒作的“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皮肯斯之流石油炒家对油价的影响力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们。”(《中国没有定价权》)
另外,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物价一直在上涨,年平均有百分之几的物价上涨率,而石油价格则一直趋于下降。如2006年7月6日的《参考消息》转载的法新社资料看,纽约市场交易石油价格1990年10月为40.40美元,而1994年3月则为14.08美元,1998年12月更降为10.72美元。直至2003年3月,涨到37.78美元,仍未恢复到1990年10月价格水平。再考虑到90年代美国的物价上涨,国际石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中,它的实际价格下跌状况,比它在交易市场上交易价格下跌的状况更严重。所以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是油价下跌约10年后,大量炒家逢低纳入后的恢复性反弹。
还有,原油是以美元计价。而从汇率关系看,最近几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较以前更少货币来买油,例如,在欧洲,仅,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就意味石油价在欧洲下降了许多。而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口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上升来“纠偏”。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我们据美元对欧元、日元贬值(或者说欧元、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情况知道,对欧盟国家和日本来讲,因为他们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所以这段时间的石油涨价,对于他们的影响要小于对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欧盟用欧元折算的石油涨价倍数远小于用美元计算的石油涨价倍数。
欧日的情况也使我们想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使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具体说,如我国人民币也象欧日货币一样对美元升值,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
现时人民币基本是与美元挂钩(2006年对原来只有约3%的升值),所以石油涨价对我国的影响很大,用人民币计算的涨价倍数与美元计算的涨价倍数相同(我们以有最新年石油进口数量资料的2006年为例来讨论,而2006年时约3%的人民币升值忽略不计)。
如2006年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0美元的话,则相对2003年每桶涨了33美元,即涨了约1.2倍。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为计算方便,将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也定为1.45亿吨。每桶涨33美元,意味着每吨原油涨约247美元左右。这样,2006年进口原油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约合5330亿元人民币(还是按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计算)。相对2003年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人民币计算要多花费2800多亿元。
如果我国在2006年前将人民币相对原来升值一倍,1美元兑换4.1元人民币,则2006年进口原油仍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相对2003年仍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但因为人民币比2003年升值一倍,则以人民币计算仅支付2665亿元,比2003年只多花费约100亿元,而不是现时汇率要多支付的2800亿元。因此,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理论上,每升汽油、柴油价格将比现在降一半。当然,考虑到我国原油不是全进口,以及提炼原油为汽油或柴油等因素,可能降不到一半,但肯定会比现在便宜许多。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变化也将影响在我国的石油产品销售价格。
我记得,20多年前的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4元人民币(有段时间甚至为1美元兑换1.9元多人民币),其后我国将人民币一路贬值到1美元兑换8.2元多。这使我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等所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或者换句话说,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所支付的、用人民币计价的衣帽等出口货物就需大增。反之,如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只需出口较少货物,就会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
据许多国际机构估算,不按汇率计算,按购买力计算,现时的1美元也只值2元多人民币(这与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大致相同)。而我国现时将其定为1美元值7.5元多人民币。当然,我国这样确定汇率是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更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以增大出口。但这样的结果也有许多弊端:使进口原料和其它产品按人民币计算很昂贵(因为我国企业和人民购买进口产品要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或用人民币购买);并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以美元计价价格太便宜,国际上频频对我实施反倾销,要我们交反倾销税,造成额外经济损失;我出口产品以美元、欧元等计价价格太便宜,客观上使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工人就业困难(这也是我国设在西班牙的鞋子仓库和商店被袭击、烧毁的重要原因);我国对西方国家出口大增,对美欧是大顺差,造成我国对西方市场较大依赖,美欧(尤其是美国)也看到这点,它们就要求我国在外交上付出代价,在外交上配合它们(例如在朝核、朝鲜导弹、伊朗等问题上),而我们则经常只能配合他们。对此,我们常把这种被迫屈从称之为“韬光养晦”。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坏处。例如,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变得昂贵,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将不那么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外汇储备贬值(用人民币计算)。而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这是我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难以定夺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我国以前将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错误政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原油期货涨停是多少个点
1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4年-1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8年11月-1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3-1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3-1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价格双轨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原油期货涨停是5个点。
期货市场的涨停是以上一个交易日的结算价为基准的,不同的品种涨停不同。比如说小麦、铜、铝、天胶涨停是3个点,棉花、大豆、玉米涨停是4个点,燃料油涨停是5个点等。商品期货涨停一般为3%、4%、5%,股指期货涨停为10%,国债期货涨停为2%。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的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于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现代期货应运而生。中国有上海期货、大连商品、郑州商品和中国金融期货四家期货,其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变化对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1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改进运输与储存条件,为会员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发起组织了芝加哥期货(CBOT);1851年芝加哥期货引进远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谷物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
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1882年,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增加了期货交易的流动性。
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和现货价格的不公开以及失真现象、农业生产的忽上忽下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领导和学者的关注。
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变化
2009-09-09 22:481988 价格双轨制
撰稿 陈文森
198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迎接改革的第十年》的社论指出:“新的一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此时,一个不得不过却又异常困难的关口已经摆在中国改革的道路前。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成长让中国的经济列车再次驶入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指向价格——这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推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在显露出自身缺陷的同时,成为了举国关注的改革焦点。
历史:1988年 价格双轨制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下,国家制定了几乎一切商品的价格,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这样的价格维持了28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引入,价格与市场经济的不兼容开始显现。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太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太高,二者之间的利润差越来越大,使得基础工业越来越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
从80年代初开始,主管基础工业的部门逐渐放松了对原有配额制的严格管理,既给企业“内指标”,又有少量“外指标”。企业按外指标生产的产品,就可以不按照价格由指定企业收购,而可以自由销售。这一政策成为价格双轨制的滥觞。
年9月,在浙江莫干山召开了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与会的124位或官或学的改革派青年精英,分为价格、农村等7个组相互切磋,第一次集体发声并积极投身于体制内改革的政策建议。这些人包括、马凯、楼继伟、张维迎、周其仁等一大批今天中国政、经、学界的知名人物,正是在这次名动一时的“莫干山会议”上,价格双轨制正式作为一项经济政策诞生。
在莫干山会议的价格组,主张一步或分步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供求价格的“放派”与主张以经济为主,逐步调整价格的“调派”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由华生等学者,综合各方观点,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最后一份名为《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的报告摆在了院领导的办公桌上。
所谓“双轨制”,就是“市场轨”和“轨”并行,一种物资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价,分配的比例逐步缩小,市场销售的份额逐步扩大。双轨制既避免了价格一次性放开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又延续了市场改革的精神,受到了院主管领导的首肯,从此成为价格改革的主导政策。
价格双轨制作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独特产物,也有着自身的问题。双轨并行使得投机者得以在两轨之间找到牟利的机会,由于市场轨的物资供应有限,层出不穷的转手倒卖现象使得物资的市场价格不断升高。倒卖的丰厚利润吸引大量的生产者投身其中,导致各类产品出现供应短缺,价格更进一步上涨。
当时,上海《新民晚报》曾经作过一个航天牌冰箱倒卖的报道。出厂价在1500块左右一台的冰箱,经过三四道环节以后价格却大不相同,跟踪访的记者发现,一个冰箱出厂以后到了一个销售点价格变成1600,这个销售点的老板认为不一定在市场卖掉合算,就转手再卖给另外一个销售商变成1700、1800,这样经过数个环节,一台电冰箱的最后价格就变成了2000元一台。在双轨制的价格政策下,这样的每个环节都是合法的,但是每个环节却又都是倒卖。
而在双轨制的另一边,轨的物资又因为官商勾结等不法行为,而出现了以价买入内物资,再以市场价出手到市场的“官倒”现象。同样是一吨石油,内的价格是100元,外的价格是644元,“倒”出来的利润相当可观。
在这样的环境下,1988年的物价改革被视为“不得不改”。5月19日,接见朝鲜代表团时谈到价格改革:“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
中央政治局也在5月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会议形成的共识是“长痛不如短痛”,有风险也要闯一闯。会议放出了进行价格和工资制度改革的风声。新华社发表通电称,“中国的物价改革是一个大胆行动,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中央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
实际上,早在1988年新春伊始,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间流传,各种商品的价格也在悄悄地陆续上扬,民众的心理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波动。3月份,国家即将对一些主要农副产品零售价格进行调整的消息传出,从而刮起1988年的第一波抢购狂潮。
当时的上海火柴厂厂长在接受电视访时曾经兴奋地说:“到今年2月底,仓库里还积压着6000万盒,3月份生产2000万盒。可是,3月份三天时间,一下子销出4000万盒,连同4月份生产的,近1亿盒,一销而光!”另据报道,南京市鼓楼区一户居民一下子买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在家里,没想到因小孩玩火而酿成了火灾。
到了5月,国家决定放开四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果然证实了此前坊间的流言。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涨,其他小商品迅速跟进。以北京为例,四种主要副食品上调后,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规定。猪肉由每市斤两块五涨至四块九,鸡蛋由每市斤一块五涨到两块七,西红柿价格在最高时竟卖到八块钱一斤!四种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种商品也大都乘机涨价,的红头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社会上的反应之快,令决策者几乎始料未及。但这只被视为是改革过程中的“必要之痛”。8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第十次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在价格改革过程中,通过提高和调整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价格飞速上涨产生了巨大的抢购风潮。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在贵州、云南等偏僻省份,人们甚至为了抢购毛线而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仅8月一个月,全国银行储蓄存款就减少了268亿多元。当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银行和储蓄所前,取钱的民众声势汹涌,人头攒动。一些储蓄所和银行因为金库告急,而不得不强行决定在几天之内停止取款。对此,许多储户极为不满,有人甚至在情绪激动之下掀了储蓄所的柜台。
到了8月28日,上海抢购狂潮进入最高潮,市不得不取紧急措施,实行凭票供应食盐和火柴,铝锅只能以旧换新或凭结婚证和户口本申请购买。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总指数在1987年已上涨7.3%的基础上,又连月大幅度上涨,7月份已达到19.3%,局面已经失控。
8月30日,院常务会议发出紧急通知,宣布物价改革的方案还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当于宣布中止价格闯关。通知还说:为了稳定金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人民银行开办保值储蓄业务,使三年以上的长期存款利息不低于或稍高于物价上涨幅度。
9月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确定了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方针。“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成为后物价闯关时代的核心政策,“治理整顿”成为最时兴的经济名词。
美国《商业周刊》以《中国改革路上的弯路》为题报道说:“今天,中国的改革正在失控。为了应对危机,物价改革在上个月被冻结。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给中外投资者带来了一段前景不明的困惑期。中国目前正在进入紧急控制状态,澳大利亚使馆的一位经济学家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旨在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地毯式运动……”
物价闯关失败的教训被后来的领导者吸取,物资价格在价格双轨制的机制下继续缓步调整。直到1992年9月1日,国家物价局宣布将571种产品定价权交给企业,22种产品产价格下放给省级物价部门,社会的反应虽然激烈,但已不复1988年的疯狂。至此,物价闯关正式成功,价格双轨制也走向了尾声。 (本文来源:网易 )
一、原油对外依存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生产在小幅增加,从1995年的1.5×108t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1.837×108t;原油表观消费量(产量与进口量之和)在1995年为1.47×108t,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3.23×108t,上升幅度较大;原油进口由2005年的-176×104t,上升到2006年的1.39×108t,增长幅度较大;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1.2%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43%(表6-5-1;图6-5-1)。
通过预测认为,原油消费量将从2006年的3.23×108t逐步增加,2010年达到3.7×108t,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1%;2020年达到4.54×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55.4%;2030年达到4.85×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60%(表6-5-2;图6-5-2)。
表6-5-1 我国原油生产和消费变化表单位:104t
图6-5-1 我国原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变化规律图
表6-5-2 我国石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表单位:108t
图6-5-2 我国石油生产、消费和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图
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天然气的需求主要受生产和运输控制。目前,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很小,生产量、消费量基本相当。随着东南沿海LNG的建设和中亚地区天然气的引入,天然气的供应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不会占到很大的消费比例,同时,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因此,初步预测认为,我国天然气需求在2010年为1100×108~1200×108m3,届时,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1000×108m3,煤层气50×108m3,需要进口50×108~150×108m3;2020年天然气需求2000×108~2200×108m3,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1800×108m3,煤层气200×108m3,需要进口天然气200×108~400×108m3;2030年天然气需求3000×108m3,国内生产常规天然气2200×108m3,煤层气300×108m3,进口500×108m3(图6-5-3)。
图6-5-3 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供需预测(初步)结果图
从我国天然气储量和基础看,通过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可以减少天然气进口。但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海域,中西部天然气运往东南沿海的成本较高,近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特别是深水勘探开发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沿海地区适当进口天然气是可取的。
三、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一)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1.原油
原油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8%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13%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下降,2010年为11.3%;2020年为10.7%,2030年为9.2%(表6-5-3;图6-5-4)
表6-5-3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表
图6-5-4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变化趋势图
2.天然气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8%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3.3%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上升,2010年为5%;2020年为8%,2030年为9%(表6-5-3;图6-5-4)。
3.油气当量
油气当量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1%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16%左右。预计今后将逐步回升,2010年回升到16.3%;2020年为18.7%,2030年为18.2%(表6-5-3;图6-5-4)。
(二)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1.原油
原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3%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21%左右。预计今后将有所回升,2010年为20.5%;2020年为23%,2030年为22%(表6-5-4;图6-5-5)。
表6-5-4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
图6-5-5 石油、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变化趋势图
2.天然气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4%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2.9%左右。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上升,2010年为5.3%;2020年为9.8%,2030年为13%(表6-5-4;图6-5-5)。
3.油气当量
油气当量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5.6%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23.9%左右。预计今后将逐步回升,2010年回升到25.8%;2020年为32.8%,2030年为35%(表6-5-4;图6-5-5)。消费比重的增加,主要来自进口的增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